欢迎来到汇翔机电设备be!

汇翔机电设备be
VIP会员3

贵港发电机出租,贵港发电机组,贵港发电机,贵港柴油发电机,贵港柴油发电机机市场组,贵港二手发电

全国服务咨询热线:
13977508877

企业信息

所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

会员级别:VIP会员3

身份认证:      

已  缴 纳:¥0.00 元保证金

我的勋章:  通过认证 [诚信档案]

在线客服:  

企业名片

汇翔机电设备be

微信客服
【温馨提示】来电请说明在【微型企业名录,小微企业名录,免费分类信息发布,网上发布信息的平台,发布分类信息网站,免费信息发布网,免费发信息网站,分类信息免费发布平台,免费分类信息发布网,免费发布分类信息网,北京免费分类信息发布网,北京分类信息免费发布,免费发布分类信息】看到我们的,谢谢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黄经理
  • 电话:13977508877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新闻中心 > 沈阳铁西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东北振兴
新闻中心
沈阳铁西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东北振兴
发布时间:2021-11-16        浏览次数:7        返回列表
 在上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东北看辽宁,辽宁看沈阳,沈阳看铁西,铁西区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经过第一轮东北振兴十年发展,的确起到了示范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果,多个国家级荣誉给了铁西区。
 
  那么如今面对东北地区从未有过的经济负增长局面,在国家提出的新一轮东北振兴中,肩负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战略的沈阳市铁西区,如何发力呢?
 
  图为位于中德装备园的德国宝马沈阳铁西工厂生产车间。
 
  1月12日沈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沈阳市人大代表、沈阳市铁西区区长董峰向记者表示,国家省市领导期盼铁西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再当排头兵、再做示范。铁西区必须带着强烈的机遇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站在沈阳全面振兴的高度思考铁西发展,着眼东北新一轮振兴的背景研判铁西发展,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战略部署铁西发展,放眼世界经济大格局中定位铁西发展。
 
  实际上,沈阳市铁西区还肩负着一个国家级战略,那就是作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示范区的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就落户在沈阳市铁西区。
 
  中德装备园自从2015年12月获得国家批复,经过一年发展,中德装备园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园区项目总数达到228个,竣工投产、开工建设、注册购地项目达45.6%,非汽车类项目占70%。其中,世界顶级的瑞士服务型机器人项目签约,德国隐形冠军企业代表七福模具注册,德国西门子智能交通创新中心挂牌,中德汽车轻量化技术工程中心和中德创新研究院相继成立,德国铁路集团全球物流中心一期、深圳大族激光机器人、瑞典赛莱默竣工,纽卡特工业机器人行星减速机制造项目即将投产。德中企业服务管理公司完成合资组建并开始运营。在德国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等城市设立3处招商联络处。德国总理成功访问中德园,扩大了园区在德国乃至欧洲的影响力。中德装备园成为全国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园区。
 
  过去一年,面对东北地区从未有过的经济负增长局面,沈阳市铁西区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以做优存量、壮大增量为抓手,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经济指标降幅不断收窄,经济运行逐步企稳。
 
  在中德装备园和招商系统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上率先突破,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迈出了重要一步。成立了全省首家区级联合评审中心,放管服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现国资运营收益6.1亿元。投入3.8亿元解决国有及集体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北方重工与中建材重组工作稳步推进,北方重工成功并购美国罗宾斯公司,所属13户壳企业、20户大集体企业移交区属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加强金融创新。铁西区与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辽宁分行和建设银行辽宁分行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东方汇富合作制定市场化取向的金融设计方案。铁西产业金融发展规划初步完成。设立了10亿元铁西振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德园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正式启动。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铁西区与国家信息中心共同启动国家装备制造业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建设。全年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新研制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17项。沈鼓集团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内首台10万/小时空分压缩机组试车成功,国内首台年产120万吨乙烯压缩机组实现产业化运行。远大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感知工业机器人填补国内多项技术空白。沈阳机床集团i5战略走在国内行业前沿。
 
  2017年,沈阳市铁西区将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握转型升级这个关键,全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加速实现铁西全面复兴振兴。
 
 
 
 
中国机器人产业存投资过剩隐忧 呈“玩具化”发
 
机器人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突破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由10家中国机器人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国机器人TOP10”峰会不久前在沈阳举行。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表示,通过“TOP10”旨在整合政府、产业与金融资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机器人品牌。
 
  高端产业低端化及投资过剩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日前在相关场合坦言,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呈现出“高端产业低端化”甚至“玩具化”的发展趋势,并有投资过剩的隐忧,机器人产业需要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数据显示,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已超过800家。但目前我国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逾90%的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以下,即便龙头企业的规模也不大,营业收入同国际领先的机器人企业对比相去甚远,难以支撑产业规模化的发展目标。这其中有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总体规模小。此外,近年来各地还出现了40多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有些园区存在重招商引资、轻技术创新、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版)》显示,国产工业机器人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主要是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大多为三轴和四轴机器人,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另外,同质化竞争加剧,产业“小、散、弱”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不足,自主品牌认知度低,推广应用难等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多方面问题也日益显现。
 
  “中国机器人TOP10”企业之一、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野表示,目前机器人行业确实存在着一些乱象,比如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一些地方政府把机器人产业看成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而投资者认为其中有利可图,觊觎补贴和资金支持。同时,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服务机器人存在机遇
 
  王野认为,技术创新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强化产业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在工业机器人方面,我国已基本掌握设计、制造、应用过程中的多项关键技术,开发出弧焊、点焊、搬运、喷漆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近年来也开始起步,随着各项技术的突破,水下机器人、极地科考机器人、核工业机器人等各类自主研发产品不断涌现。
 
  我国机器人产品同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概念性产品较多、产业化产品很少。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国外企业已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实力非常强大,中国企业很难突破这样的竞争格局。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机器人企业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技术,具备“弯道超车”的能力和机遇。
 
  关键零部件是决定机器人质量、性能的关键所在。但是,研发和制造能力还比较薄弱、技术水平较低、性能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短板。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敏佳认为,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实现了部分关键部件的国产化,但在批量生产时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方面还有待提升。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光靠企业远远不够,政府也应该有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国产化。
 
  应提前布局机器人标准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认为,“中国机器人TOP10”的另外一个主要任务是提前布局机器人标准。“中国机器人TOP10”将致力于加强我国机器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支持“TOP10”企业在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方面开展积极工作,逐步完善我国机器人国际标准体系,不断加强“TOP10”企业在国际机器人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认为,标准是行业竞争的重要手段,目前工业机器人绝大部分标准都是国外制定的,如今机器人转型升级需要新的标准,尤其是新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业我们与国外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中国完全有机遇、有条件、有能力在今后机器人标准制定上大有作为。
 
  王野告诉记者,虽说产品质量、可靠性都是制约我国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发展的瓶颈,但行业标准的缺失却是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相关行业标准并不完善,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虽然在国际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但仍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
 
  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日前发布2016年版《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缺乏行业标准和认证规范,势必造成质低价廉的恶性竞争,企业在设计产品时缺乏统一的物理安全、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规范指标,技术尚未成熟便抢先上市,导致国产机器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进入门槛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3977508877

在线客服

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
13977508877

微信客服

回到顶部